自1985年第一代GSX-R問世以來,就一直是SUZUKI車廠性能的代名詞,在WSBK、AMA Superbike、耐久賽都有非常優異的成績,連帶提升GSX-R車系的銷售表現,2012年更達成累積生產100萬輛的里程碑。
2015年以Suzuki ECSTAR Team廠隊身分重反MotoGP殿堂,並在短短兩兩年時間由25號選手(Maverick Viñales)拿下年度積分第4的佳績,除了選手過人的能力,車廠的開發與調校實力更是功不可沒,對SUZUKI車廠來說更是莫大的激勵。
2016年科隆車展上,SUZUKI正式發表2017 GSX-R1000/R(L7),並下放了大量來自MotoGP賽場的先進技術,並以”The King is back”的標語出現,誓言奪回市售公升級跑車王座,同時是GSX-R1000睽違8年之久的大改款。
滿滿的黑科技:引擎
2017 GSX-R1000/R受益於Suzuki Racing在賽場開發的技術,一次將科技水準拉到領先地位,動力單元搭載999.8cm3並列四缸水冷引擎,備且具有Suzuki Racing VVT(可變正時汽門)、Suzuki Exhaust Tuning-alpha(排氣管路調節)等技術,最大馬力一舉提升至202ps/13,200rpm的水平。
節流閥口徑擴大為46mm,透過Ride by wire(線傳油門)和可變進氣歧管(1和4汽缸)的協助,強化引擎輸出的順暢性,並使用極輕的鈦合金汽門,此外變速箱也經過重新設計,除了做動更滑順的滑動式離合器,也透過輔助的效果減輕拉離合器所需力道,鏈條也從530改為525規格,減輕整體重量。
Suzuki Exhaust Tuning-alpha排氣系統調節
排氣管頭段1-4、2-3個有管路相通,管路中央具有閥門控制,平衡高轉速運行的排氣壓力,強化高轉動力輸出表現;在排氣管中段還有另一組閥門,用來增加低轉速的排氣回壓,強化低轉速的扭力表現,當進入高轉速時便會開啟,使排氣管路更暢通。
Suzuki Racing VVT可變正時汽門
SR-VVT是完全用機械原理運行的可變汽門系統,透過轉動的離心力將導板上的12顆鋼珠向外甩離,使壓板做動連帶改變汽門正時,兼顧低轉、高轉不同的進氣特性,達到全轉速域更強勁的動力性能,特殊的構造在不增加太多空間的情況下達成,也讓車輛的競爭力往上提升。
Suzuki Racing Finger Follower搖臂式汽門
專利的搖臂式汽門機構,比傳統挺桿系統能更精準的控制汽門,可以有效避免高轉速時汽門彈簧延遲回彈的的缺點,使引擎達到更高的可用轉速,同時對動力的提升也有幫助;搖臂結構具有DLC塗層,具有低阻力、高耐久性的優點。
Suzuki Top Feed Injector
一般車輛的噴油嘴都是設置在進氣歧管中,新款GSX-R1000/R增加了一組位於集氣箱頂部的噴油嘴,直接由進氣歧管上方噴油,達到更好的油氣霧化效果;透過兩組超細10孔噴油嘴搭配,達成提升引擎動力的效果。
飛躍性的提升:電控
儀表從過去的指針/類比混合顯示,進化到新款的全數位化顯示,不難嗅出在電控方面的進化,具備先進的六軸慣性測量單元(IMU)監測仰俯、傾角、轉向的動態變化,藉由運算調整車輛的動力及煞車力道。
除了轉速、時速、里程之外,全數位化的儀表還具備S-DMS騎乘模式、TC循跡控制、QS快排、LC起跑控制等等功能,這一切都歸功於強大的電子控制管理原件(ECM)和多項微型感知器的功勞,也是這次的進化重點。
SUZUKI Drive Mode Selector:
動力模式切換系統,可以根據騎乘場合、騎士技術、路面狀況進行切換,Mode-A適合賽道及山路使用、Mode-B適合城市街道使用、Mode-C則適合在雨天使用。
Motion track TCS:
全新的循跡控制系統,具備10段可調的功能,第1段介入最少,第10段介入最深,僅須保持在怠速狀態即可調整,無虛熄火;當系統偵測到車輛打滑時便會介入,維持穩定循跡性。
Motion track ABS:
與一般ABS防鎖死煞車最大差異是加入Cornering ABS的功能,透過IMU慣性測量原件的資訊,調整不同傾角、車速形況下的煞車力道,進而安全的在彎道中使用煞車。
Launch control:
起跑控制系統,開啟後拉離合器並保持全油門,系統會自動控制轉速,騎士僅需專注於離合器的操控,利於騎士達到更佳的起跑成績(GSX-R1000R限定)
Bi-directional quick shif:
賽車級雙向升/降檔快排,無須操作離合器拉桿即可進行檔位升降,由ECM感知電子油門開度、檔位,自動運算進行補油或切斷點火,達到平順的無離合進退檔(GSX-R1000R限定)
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兩款車也具有Easy Start + Low RPM Assist兩項功能。Easy Start在發動時僅需短按引擎啟動鈕,系統自動控制啟動馬達運轉時間,待引擎發動後便會停止;Low RPM Assist用於輔助車輛起步,起步時系統會視情況給予補油,讓車輛順利起步,避免起步熄火發生。
車輛細節
2017 GSX-R1000總共推出了兩個版本,GSX-R1000(標準)及GSX-R1000R(R版),在外觀上可以從大燈兩側的LED燈眉、三腳台、懸吊系統等差異辨認,兩個版本共用動力系統、車架、車殼等等,主要在於電控輔助及懸吊系統的差異。
車頭造型大幅簡化,燈具面積也大幅縮小,創造出更低的空氣阻力,全車包含頭燈皆採用LED燈具,除了壽命與亮度提升外,也具有省電與小型化的優點,前代整合於後視鏡的方向燈,這次也移到車側的位置,燈具部分GSX-R1000R比一般版本多了兩道燈眉;為了達到更低的風阻值,車身整流罩皆採用平頭螺絲。
重新設計的車架在轉向軸與引擎吊架部分採用一體鑄造,引擎擺放位置也前移了20mm,使前輪擁有更明確的路感,同時軸距也增加了5mm,透過前傾角、拖曳距的調整,依然保有不俗的靈活性;副車架比起前代大幅縮小,使用質輕/堅固的結構,促使整體車架比前代減輕了10%。
前煞車採用Brembo輻射對四卡鉗、320mm T-Drive半浮動碟盤,加上Motion track ABS的加持,提供制伏這頭巨獸的煞車力道,全懸吊部分也是這次改款的重點GSX-R1000R搭載了SHOWA BFF全可調倒立前叉、SHOWA BFRC lite 全可調單體後避震,透過外部阻尼回路的設計達到精確滑順的懸吊回饋,一般版則搭配SHOWA BPF前叉及油壓單體後避震。
除了懸吊規格的差異之外,標準版版與R版三腳台的造型也不同,標準版是採用實心的造型(如下圖),R版則是輕量化簍空的造型;此外前叉頂蓋的調整結構也不同。
煞車拉桿具備多段可調的功能,而引擎啟動鈕也與熄火開關整合在一塊,此外還具有駐車燈的功能。模式調整、選擇的按鍵則是整合在左側開關總成當中。
在車架內部的ABS控制元件也兼具了輕巧與節省空間的使命,尤其R版更配置了輕量化電池,但仍是比標準版重了1公斤
排氣系統採用4-1-1的配置,並且設有Suzuki Exhaust Tuning-alpha排氣系統調節的能力,為了因應嚴苛的Euro4環保法規及水漲船高的動力輸出,在排氣管尾段使用更大體積的貴金屬轉換觸媒,以取得高輸出/低排汙的平衡。
尾燈比起前代有明顯的區別,使用薄型化LED燈具及收窄的設計,讓新款GSX-R1000/R更有工廠賽車的視覺感受,同時也象徵著不同世代的設計風格。
“阿魯”車系在醞釀多年之後,再次以全新之姿抓住全球目光,無論是MotoGP賽場精采的表現(廠車GSX-RR),還是新款GSX-R1000/R所採用的高端技術,都證明SUZUKI重返光榮的決心,其中的SR-VVT更是首度在市售仿賽車款中出現的”汽門正時可變”技術;未來將為大家帶來更詳細的報導,請持續追蹤CyberRider
更多照片
規格數據
<括弧內為GSX-R1000R規格>
排氣量: | 999.8cm3 |
缸徑x衝程 | 76 x55.1mm |
壓縮比: | 13.2:1 |
引擎型式: | 水冷4行程 並列四缸DOHC (16汽門)(Suzuki Racing VVT) |
供油方式: | 電子噴射系統 (Ride by wire線傳油門) |
變速方式: | 6前速 濕式多片離合器 (進/退檔快排)(滑動式離合器) |
傳動方式 | 鏈條傳動 |
馬力: | 202ps/13,200rpm |
扭力: | 12.0kg-m/10,800rpm |
頭燈: | 全LED燈具 <LED燈眉> |
儀表: | 全數位多功能儀表 |
車架形式: | 鋁合金雙翼樑車架 |
前避震: | SHOWA BPF 全可調倒立前叉 < SHOWA BFF全可調倒立前叉 > |
後避震: | 全可調單體避震 < SHOWA BFRC lite 全可調單體避震> |
前煞車: | 雙320mm半浮動碟盤、Brembo輻射對四卡鉗 (Motion Track ABS) |
後煞車: | 220mm碟盤、Brembo對二卡鉗 (Motion Track ABS) |
長x寬x高: | 2,075 x705 x1,145mm |
軸距: | 1,420mm |
座高: | 825mm |
裝配重量: | 203kg |
油箱容量: | 16公升 |
輪胎(前): | 120/ 70ZR17 |
輪胎(後): | 190/ 55ZR17 |
※詳細規格依原廠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