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特色 新手之路:Part2

新手之路:Part2

騎乘的技巧百百種,有亙古不變的道理,也有需要活用的知識與技巧。然而在充滿各種聲音的網路世界裡,你分辨的出哪些是真心不騙;哪些又只是被包裝的商業行為嗎?

利用重心移動?利用陀螺效應?

騎車的技巧,始終是騎士們之間熱烈的討論話題。相對於歐洲或日本,儘管台灣擁有數量龐大的機車使用者,但嚴格來說由於台灣並不具備有強烈的機車文化(註)。因此,無論是一般大眾的認知,或是對於有心想怎麼把車騎好的騎士來說,怎麼騎才是正確的道理,的確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

對早期的騎士朋友來說,騎車可能就是兄長或同儕之間的交流。不然就是從機車雜誌的翻譯文章裡面去摸索,再來就是當時的三陽工業所成立的安駕中心。演變到現在,就是現在在網路上四處可見且各家爭鳴的各種說法。

由於台灣的機車雜誌絕大部份是使用日本的資訊,因此說台灣大部份騎士的騎乘風格是受到日系的影響可是一點都不為過。甚至,就拿現在在新竹的安駕中心來說,其實也是三陽機車工業在當時仿傚日本本田的安駕所成立的。所以,在整個大環境的影響下,台灣在目前的機車文化上,的確是偏向日本的風格。

而在日本的主流當中,絕大部份所強調的是重心的移動,儘量不要對龍頭施力。此外,也曾經有一派的說法是除了重心的移動,也可以藉由腳踏板的施力來加以輔助。然而在網路的興起後,現在又出現了另一派的聲音,也就是強調直接對龍頭施力的;所謂的逆操舵方式(嚴格來說這不能稱為逆操舵,因為逆操舵的定義應為;由於後輪產生側滑,為保持車體平衡因此將前輪方向強制與後輪滑動方向一致)。也因此,原本就熱鬧的騎乘討論中,霎時更是充滿了一片各自擁護的聲音。

然而,騎車的技巧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呢?

騎車有一個絕對的準則。那就是力學的特性。從啟動引擎的那一刻,旋轉的曲軸、齒輪,鍊條或傳動軸,以及輪胎因為轉動而產生的陀螺效應,煞車時所產生的力量以及重心的移動,無一不是跟力學有關,而這些都是不會變的。然而騎車也絕對沒有一個準則。因為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其實都萬變不離其宗。差別的只是在應用的方式不一樣而已。絕對沒有一定要怎樣才對的說法。此外,騎乘的車種,身材的差異,凡此種種也都是會影響到的因素。

當然,在支持所謂逆操縱舵的說法中,他們強調即使是不對龍頭施力;以身體重心移動來轉彎的騎乘中,龍頭也是會先偏向反方向才轉向轉彎的角度。因此刻意的對龍頭施力,讓龍頭因為陀螺效應而產生強大的轉向自然是不二法門。對於可以瞬間增加龍頭舵角而進入轉彎階段這點確實是無庸置疑。然而如果因此就說這樣才是正確且唯一的騎車方法,那就不禁讓人對這種方式的支持者感到悲哀。

騎在車上的是人,保持車輛平衡的也是人,回想一下你在還不會騎車的時候,搖搖晃晃的車身是怎麼保持平衡的?當然,這裡面確實會不自覺的使用到所謂的逆操舵,但那絕對是因為要保持車體平衡所產生的自然反應。等到你會騎車了,你還會刻意去推、拉龍頭嗎?絕對不會,為什麼?因為這是從你學會騎車之後那一刻所自動養成的天性。

會大量刻意用到逆操舵的騎乘技巧,絕對以奔馳在惡劣地型上的越野車;或是風行於美國在橢圓形跑道上的(Dirt Track Race)滑胎賽為必然。因為如果你不確實的把龍頭反打,那大概第一個彎就噴出去了!

在一般道路上使用所謂的逆操舵(就是利用陀螺效應來加強龍頭舵角的產生),確實是一種使用上的技巧。但如果給人感覺好像騎車就非得一定要這樣才能怎樣,那除了給人反感,也不禁要替那些只會吹捧而不知道理的人感到悲哀。騎車在轉彎時會碰到的問題,絕大部份是因為路線選擇的錯誤(進彎點的誤判),或是煞車操作上的失誤(煞車點或未及時釋放煞車),以及騎士本身的問題(身體的僵硬、視線的位置)。再回想一下你自己,難道在沒有刻意推、拉龍頭之前你就不會轉彎了嗎?難道每個騎的快;騎的好的人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在騎車的嗎?顯然不是。

人們有一種特性,從古代騎馬的時候就開始了。那就是我的技術一定比你的好,我的馬一定比你的快。時至今日也是一樣,只要上了車,我的車一定要比你的快,我的技術才是真理,才是唯一。然而騎車的技巧百百種,但再怎麼樣的說法一樣是萬變不離其宗,實在沒有必要把某些說法神話成唯一的真理。瞭解各種道理並善加活用,這才是騎車的真正樂趣。

陀螺效應

一枚硬幣可以在桌面上因為轉動而直立(直到無力轉動而倒下),玩具陀螺也會因為旋轉的關係而持續維持著平衡。這種因為旋轉而產生的現象就是陀螺效應。使用兩個輪胎的機車能夠行駛而不會跌倒,也正是因為輪胎持續轉動的關係所造成。試想,當準備起步或準備停車時,此時的機車狀態最會搖搖晃晃,原因就是輪胎轉動的速度不足以自主保持平衡。然而當輪胎開始加速轉動時,我們就會感覺到即使不用刻意平衡,車輛也會很穩定的前進。

保持車輛直進的安定性(或轉彎的特性)還有另一方面的因素。那就是前輪的傾角(車架頭管中心線傾斜的角度)與拖曳量(頭管中心線與輪軸中心接地點的距離)的幾何所構成。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從跑車與美式機車的設計就可以看出差別。我們以2016年的YAMAHA R1來做比較,其前傾角為24º,而拖曳量為102mm。然而如果我們來看YAMAHA的V STAR的話,其前傾角則為30º,而拖曳量為152mm。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美式機車的前傾角與拖曳量都比跑車為大。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即在於跑車要求的是轉向上的靈活俐落,而美式機車的要求在於直進的安定性為優先。同樣的,其他像是街車、多功能車,越野車等,也都有各自適合的前傾角與拖曳量。

也正是因為這些設定,對機車或騎士而言,其實無需刻意即可自然產生轉彎所需的角度。當然,如果你認為就是要刻意去加強舵角的產生才會讓你覺得厲害,那也儘管去對龍頭加以推、拉施力。因為就如同之前所言,騎車沒有絕對,只要你知道這裡面的道理,你要正著騎還是倒著騎都沒人理你(會理你的可能只有警察伯伯)。

騎車的世界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江湖。人人都想在江湖上出人頭地,人人都想挑戰武林霸主的地位。各門各派,各自擁有自家的拳腳劍法,誰都不服誰。然而爭到最後,笑傲江湖又如何呢?

重心要擺在哪裡才是正確的?

重心的位置除了會對轉彎有影響,對於騎乘上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該在什麼時候將重心置於何處,就成為騎士必須要注意到的一門課題。如果是騎在一般的道路上,重心的位置不是在中間,就是在偏後的位置上。然而如果你是在非鋪裝道路,甚至是在泥濘不堪的爛路裡。那重心位置可就截然不同了。為什麼?

嚴格來說,機車只要一個後輪就可以了。因為引擎的出力是輸出到後輪,所以你只要負責維持機車的平衡就可以行走(就像是特技表演裡面的單輪腳踏車)。然而現實上如果機車真設計成一個輪子的話,那麼慘淡的銷售量應該會毀掉整個產業!因為要學會騎車的門檻將變得太高而成為少數人才有辦法的事。幸好的是,機車是從腳踏車演化而來的機器,所以前輪一直存在著。也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前輪的功用,其實除了轉向之外,也負擔著維持平衡的功能。

回到剛剛所說的,當我們在良好的一般道路上時,由於前輪的幾何關係會讓車子很自然的保持平衡,所以我們無論重心在前在後都不會有太多的影響。然而,當我們在不良的路面上時,無論是未鋪裝路或甚至泥濘的惡劣路面,由於前輪無法像處於良好路面時一直保持直進的狀態而維持自然的平衡性,因此在這個時候就會大幅度的去用龍頭來修正機車本身的平衡。而此時,如果重心還是擺在後面的話,由於會讓後輪增加負重,偏偏此時的路況只會讓負責驅動的後輪更加不穩與打滑。再者,由於你身體的偏後,也會讓雙手的施力不良而讓龍頭的操控不良。如此的惡性循環下,自然讓你更加心驚膽跳。

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看越野車騎士的動作就可以瞭解。事實上,由於越野車會喜歡的路面無不顛簸崎嶇,因此他們的重心是時時處於改變的狀態。然而再仔細注意就會發現,他們寧可讓後輪大幅度的滑動,也絕對會讓前輪保持住平衡。而這樣的理由就是;一旦失去維持平衡的主要工具,那麼下場就是摔車一途。

因此,與其去強調重心應該如何,更應該去明瞭不同的條件下應該如何去因應。因為即使我們不會像越野車那樣去未鋪裝的路外撒野。但無論是下雨的時候,遇到修理道路的時候,需要修正重心的情況還是會讓我們碰到。所以充分瞭解重心的影響以及因應之道,這才是我們應該去注意的事。

(註)什麼是機車文化?

只要是具有原生的,獨特的,並且成為一段共同的記憶,就是所謂的機車文化。

以製造業來說,歷史並不能代表一切。因為先來後到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再者,就算是曾經叱吒一時的風雲車廠,也可能在市場競爭下被淘汰掉(這樣的例子在歐洲可是不勝枚舉)。因此,擁有自我的獨特技術,並持續受到市場的肯定,自然就會在世界的機車文化上佔有一席之地。最明顯的例子,機車雖然是從歐洲開始興盛,但日本在急起直追之下,不但擁有更勝於原創的技術,更在市場上稱霸至今。

同樣的,近年來一片流行的咖啡風潮(Cafe Racer),雖然無論是車廠或市場上都獲得歡迎。但嚴格來說,所謂的咖啡風格,其實就是’60年代的英國屁孩在咖啡店(這當中又以位於倫敦的Ace Cafe最具代表)前的「咖某」(打賭)。由於當時的賽車模樣就是長油箱、短座墊,因此年輕人爭相把自己的車子改成類似的樣子。並且在咖啡店前的聚會中,可能就在爭論誰的車比較快的話題中上演了一場街頭上的競爭;也就是所謂的飆車。演變至今,竟也就成為一種代表。事實上,在日本也出現過高速公路上休息站裡的盛況。每到週末前夕,來自各路的人馬紛紛在休息站的停車場裡聚集。玩汽車的有玩汽車的地方,騎車的有騎車的場地。並各自展現出不同車隊間的特色。

然而什麼是機車文化?其實這些不經意創造出來的生活型態,只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自然就會成為一種文化。以台灣來說,從早期在馬路上的蛇行、獨輪,到開始群聚競速(各地的飆車風潮),以及速克達機種出現之後大幅取代檔車的市場生態,以至現在的跑山追焦,甚至是曾經流行過的影歌星照片雨遮,或「追夢人」「莫忘初衷」等這些貼紙,以及所謂土炮、台客之流的改裝,無論喜歡不喜歡,其實也都已經成為我們的機車文化。

然而嚴格說起來,台灣的機車文化是非常薄弱的。就一般大眾來說,只要看到紅牌的大型機車,莫不以哈雷稱之。管它實際上是日本車還是歐洲車!再以小排氣量的機種來說,由於國內的車廠早期都是與日本四大車廠合作,因此從車廠的製造,到相關的改裝市場,也因此都與日本的流行脫不了關係。可以說,就在這樣的崇洋媚日下,真能拿出代表台灣特色的,反而只有所謂的土炮;或台客之流。然而無論是土炮或台客,這其實不是貶低之意,而是這種從使用者推演出來的流行,其實才是具有代表台灣特色的一種文化(無論你喜歡不喜歡)。

騎摩托車這事,在台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就大環境來說,是被打壓的。無論你騎的是多大或多小的排氣量。就算是規規矩矩的騎在路上都有可能會被莫名其妙的挑釁。更不用說許多藉著環保或交通之名的利益糾葛之存在。然而更糟的是,在網路發達的現在,人人都可以發言,而人人都好像是專家,反而真正的答案卻都被淹沒了。然而這些在網路上的專家,他所告訴你的資訊究竟是因為他本身的專業知識,還是有著什麼利益在後頭存在,你可是一點都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