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彎時膝蓋貼地確實能夠提高安心感

筆者第一次體驗轉彎膝蓋貼地大約是在29年前。

 

當時的情況是已經開始投入WGP(MotoGP前身)賽事,並拿下1978年世界冠軍的Kenny Roberts向筆者展現膝蓋貼地過彎的騎乘技巧,同時在全日本賽車界擁有重量級地位的已故選手-石川岩男也展示了十分相似的騎乘技巧。

 

但是,當時的筆者覺得這是一項跟自己無緣的高級騎乘技術,所以就也只是抱持著嚮往的憧憬而已。

 

這是筆者永遠忘不了的一幕,那是發生在1978年的鈴鹿8耐上,在練習騎乘時筆者很幸運地騎在石川選手後頭,在當時不光是騎乘路徑,就連石川選手的轉彎騎乘姿勢和進彎時機點也都成了筆者的學習範本,藉此得到了一次十分寶貴的學習機會。

 

20170927_motogp14_13

 

如果自然地把身體重心挪到內側,並且以同樣節奏感進入彎道的話,沒想到膝蓋竟然也就自然而然地貼地了,這真是讓筆者大吃一驚的感動。

 

不光是如此,這個技巧也帶來了從未經歷過的安心感,並且充滿了進攻彎道的充實感;從此以後對筆者而言,轉彎膝蓋貼地就像是轉彎時的衡量指標了。

 

不過仔細想想在這之前,轉彎時為了取得適當的車身傾斜角度,筆者個人是用腳尖貼地來掌握,但是對參賽選手而言,在彎道上不光是靠著感覺掌握車身傾斜角度,透過物理的方式掌握也很重要。

但是,每次轉彎時的膝蓋都一定要刻意貼地嗎?

20170927_motogp14_09

 

也因為如此,筆者很能夠瞭解許多騎士們對於轉彎膝蓋貼地的嚮往情緒,也確實無法否定這項技巧的優點。

 

不過,筆者並不特別推崇轉彎時一定要膝蓋貼地,甚至覺得應該要禁止刻意讓膝蓋貼地的練習。

 

在前一次的專欄裡筆者也曾經提到,轉彎時的身體動作跟其他運動一樣由3個步驟組成,以高爾夫球為例,分別是起杆(take back,也稱後揮桿back swing),到下揮桿(down swing)、擊球 (impact)後的送桿(follow through)等3個步驟。

 

相關新聞頁面 【和歌山專欄】騎乘謠言大破解-「轉彎時的身體動作」

實際試試轉彎時身體的連續動作

首先,在進入彎道前,一邊把上半身往內側移,但是依舊把骨盤留在外側,努力地把重心留在外側,這就是所謂的起杆(take back)動作。

 

然後,一口氣將骨盤往內側移動,這就是相當於下揮桿(down swing)的動作,這個時候的內、外側髖關節都會往內旋。同時透過內側腳尖的外旋(腳尖轉向外側)帶動膝蓋,將膝蓋自然而然向內側撐開,這個動作是非常順暢且合理的,這也就是將車身倒向幾乎貼地的傾斜角度過程中的第一次回旋。

 

緊接著,在傾斜車身過程中的二次回旋就相當於送桿(follow through)的動作,當骨盤往內側移動,也就是在轉動腰部的狀態下移動骨盤時,內側腳尖要從外旋轉向內旋(腳尖轉向內側),嚴格來說,這個看起來像是打開膝蓋的動作,髖關節卻不能施以外旋力。

 

因為,當車身朝向最大傾斜角度傾倒、膝蓋正要貼地時,如果髖關節不是運用內旋而是外旋力的話,就會導致身體無法施展出應有的動作,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膝蓋過度用力」。

賽事選手的騎乘姿勢主要來自基本的騎乘動作

2017motogp-rd12-013-680x453

 

請試著回想一下,現在的賽車畫面中,選手轉彎時車身幾乎貼地的傾斜姿勢。在這個姿勢下,選手的手肘幾乎快要貼地般的將上半身往內側傾倒,此時膝蓋就會自然而然的打開 。

 

一般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當車身傾斜的角度變深,膝蓋就會自然而然地打開」。在1960年代時,膝蓋自然打開、上半身往內側倒是轉彎時的主流動作,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說騎乘姿勢又回歸到基本的原點。

【和歌山專欄系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