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經在路上對山裡奔流而出的湍湍溪水感到好奇?那一路從高山綿延而來的壯闊氣勢,是哪些同胞住在裡面?那裡的景色如何?每每在花東;無論是台9或台11,只要經過一座橋,就會看著這樣的溪谷景色而產生這樣的疑惑。

 

最早的源起,其實是在Google地圖上的偶遇。也就是遍布橋身的百步蛇圖騰。這個名為達魯瑪克的小橋,在電腦螢幕上的滑動中出現時,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這個魯凱的圖騰會出現在台東的”異鄉”。及至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這個小地方可是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以及秀麗的溪谷風光的美麗所在。

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促成了此次的旅行。

位於台9線384K 處的達魯瑪克部落(魯凱語:Taromak),也就是臺東縣的卑南鄉東興村(從東園橋轉進即可到達),就是這次要介紹給大家的地方。其雖為魯凱族的傳統部落,但也是臺東縣內唯一的魯凱族聚落。行政區劃分上屬於卑南鄉東興村。其文化特色屬小米收穫祭、鞦韆祭及傳統alakowa男子集會所組織最為代表性。而根據網路上的資料,臺灣知名歌手沈文程亦是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的族人。

根據魯凱族的傳說,魯凱族族人最初居住在臺灣東部,並在雲豹與老鷹的指引之下,翻越了中央山脈的北大武山來到今日的屏東縣好茶與霧臺等地區定居。因此相傳魯凱族的祖先最初在東部居住的地方便是大南山下的達魯瑪克,又稱為「Mikedola」,意指「像大山那麼雄偉」。

 

不過有另一脈的傳說中認為,魯凱族最早發祥於中央山脈上的巴油池(小鬼湖),後來此地發生災難族人流離失所,倖存的族人在此一分為二,一部分的族人由雲豹帶領遷向中央山脈的西側下山,來到了屏東縣霧臺,好茶等地定居。另一部分族人則往中央山脈的東側移動來到海拔約海拔1946公尺的肯都爾山(魯凱語:Kindoor)定居。1650年後,達魯瑪克東魯凱族群正式被列入文獻紀載(荷蘭人據台期間)。

 

進入村落沿著大南溪;也就是利嘉溪上游的支流是我們這次遊玩的所在。從部落往電廠(這個不起眼的小電廠其實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的方向走,沿途有多處可供戲水的淺灘地方。當然,自身安全請務必注意。不過更讓人感到驚艷的;是在達魯瑪克橋下游不遠處的小峽谷。從達魯瑪克橋下往下游走不用多遠,就可以到達這個讓人留連忘返的美景所在。除了沿途的各種奇石,小小峽谷更是充滿了千萬年來的沖刷痕跡。

 

 

達魯瑪克部落簡史

  • 西元1650年 正式列入歷史記載
  • 西元1874年 恆春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滿清政府才開始經營東臺灣,稱達魯瑪克為「大南社」
  • 西元1926年 日本政府將達魯瑪克東遷至兜(Doo)、比利良(Irila),分別是大南水利發電廠的上、下方
  • 西元1941年 遷到現址、定居
  • 西元1945年 部落內部分民房遭洪水沖毀,災區附近族人乃再遷至現今利嘉溪南岸,建立蘇巴陽的小部落(大南橋附近)
  • 西元1969年 大南經歷大火後,在原地重建,即今天的達魯瑪克

每年七月的收穫祭是魯凱族的年度盛事,收穫祭的開始,由頭目帶領族人向達魯瑪克守護神祈禱,點燃火把之後,以嬝嬝白色煙霧引領守護神到祭場。隨後,頭目帶著小米和檳榔等祭品,到達事先立好的高聳鞦韆架四周祭祀,祈求一切平安順利。收穫祭會舉行盪鞦韆活動,穿戴華麗的女子由男子以線牽引,來回於空中擺盪,展現獨特的魯凱文化。

往部落不遠處,一個小小的發電廠停駐在此,仰靠著天然的工法,透過川流來發電,也是全台最小的發電廠之一,為一所幽美秘境的發電廠,對外通道僅靠一座只能通行六人的小吊橋,水車滾動著,曾經點亮村落的每戶電燈,如同百步蛇守護在地人的平安,至今發電廠仍持續運轉著,見證著曾經,也見證著未來。

東興發電廠簡史
根據資料,東興發電廠早期原名為「大南水力發電廠」,日本戰敗後於1945年10月由臺灣電力公司接管仍名大南水力發電廠。後因居住在大南村落的原住民,於1967年至1969年連續三年之間發生水、火、土等三次大型天然災害,因而在1969年10月5日由臺東縣政府正式將原大南村改村名為「東興」,大南發電廠也因此隨之更名為「東興發電廠」。

舊稱大南發電廠的東興發電廠,為一座小型水力發電廠,其引水自利嘉溪的支流大南溪下游溪水,以川流式進行發電。目前由臺灣電力公司臺東營業區進行管理與維護。是臺灣東部地區最早的水力發電廠,也是當前全臺仍在商轉中最小的水力發電廠。東興發電廠的水量來源為大南溪上游處的小型攔河堰,以攔河堰截取之溪水由堤堰旁的電廠進水口導流入長283公尺的頭水隧道進入發電廠中的發電機組進行發電。

東興發電廠最早興建於臺灣日據時期。1941年2月12日由台灣總督府興建,為當時臺灣東部地區最早的水力發電設施,總發電量為250KW,稱為大南發電所。

1942年底,大南發電所土建工程完工。然而,發電所興建完成時因為以船隻運送來的發電機組遭到盟軍轟炸沉沒而損失,因此當時日方改採將臺北龜山發電廠2號機組250KW的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組移到大南發電所來進行發電。由於大南發電所本身之廠房當時已設計為安裝豎軸水輪發電機之安裝座,因此為安裝龜山發電廠之淘汰機組,所以另於原廠房之左側興建一座臨時廠房、導水路以及壓力鋼管。

1944年8月時受颱風侵襲,將大南發電所上游之攔河堤堰壩體部分沖毀,加以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方面物資缺乏,使得當時無力修復壩體,僅能以臨時擋土堤來攔截大南溪溪水。

大南發電所於1945年3月正式商轉供電,為日據時期最後一間納入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管轄的發電所。

東興發電廠因受限於大南溪的先天性環境因素,其發電量完全受天候及季節水量之控制。在豐水期若以滿載運轉,最高可發電900瓩(於1985年7月之最高紀錄),即0.9MW;枯水期最低發電量僅為33KW(於1991年4月之紀錄),最近十年年平均發電量約310萬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