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的條件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人類自然會想出一些有的沒的。炫富從來不是現在才有。在過往的各種朝代,不分東、西方,藝術與財富向來是不可分的。因為當肚子都餵不飽的時候,誰還有時間去欣賞所謂的藝術呢。但也正因如此,從一個民族的美學就可以知道它們的素養是處於吃不飽;吃得飽,還是吃很飽的程度。

台灣雖然歷經了多種文化的影響,但大部分的老街皆為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而日本又因為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吸收了大量歐洲的文化,因此在台灣的老街上最常見的建築風格,就是所謂的日式巴洛克風格建築了。
大溪最早的歷史應該是屬於泰雅族的勢力範圍。然後在外族的侵入,對,就是所謂的台灣人進入並發展商業行為下興盛起來。彼時盛產的樟腦、茶葉等藉著尚未淤積的大漢溪水路運送,因此將原名為大姑陷的大溪地區發展成熱鬧的聚落。到了日據大正時期,在當時的「都市計畫」下,大溪老街遂呈現出現此時的模樣。


所謂的巴洛克風格,必須要知道歐洲當時發生了些什麼事。以建築的發展來說,又必須要追朔到古希臘與羅馬時代,也因此,當我們在大溪看到的一些建築細節,其實是遠從那個時候所流傳下來的。當然這事情沒那麼簡單,但簡單來說,就是在後來的文藝復興過程中,當代的大師們又創造出新世代的風格,而日本又在明治維新的脫胎換骨下,更因此吸收了大量的建築元素,而大溪街區的風貌,就在如此輾轉的因緣際會之下成形。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難道,我會如來神掌也要告訴你?沒錯,就是要讓你知道,這烏衣舊族的牌匾已經說明了家族的顯赫。


來老街千萬不要只是吃吃喝喝,隨意的瞎逛。看看這些華麗繁複的裝飾,其之所以能歷經悠遠的歷史而流傳,正是美學的經典代表之作。大溪的代表性建築主要在和平路、中山路、中央路這三條路上。有興去的朋友,不妨找個時間去漫遊一下。

在繁華盛世之後,靠著水路興起的大溪也終將面臨物換星移的沒落。